pH值是衡量水體酸堿程度的指標,其范圍通常在0-14之間。它代表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。當pH值等于7時,水體呈中性;低于7時為酸性,數值越小酸性越強;高于7時為堿性,數值越大堿性越強。在污水處理中,pH值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控制參數,直接影響著化學反應的進行和微生物的活性。

一、pH值分級及其在污水處理中的意義
酸性范圍(pH 1-6)
pH 1-3:強酸性范圍。這種環境具有強腐蝕性,會破壞污水處理設施,并完全抑制微生物活性。某些工業廢水(如酸洗廢水)可能處于此范圍。
pH 4-6:弱酸性范圍。在此環境下,大多數生化處理效率低下,但適合某些特定的化學處理過程,如金屬沉淀。
中性范圍(pH 6.5-7.5)
這是生化處理的最佳范圍。在此條件下,微生物活性最高,能夠有效降解有機物;同時,多數混凝劑也能發揮最佳效果。
堿性范圍(pH 8-14)
pH 8-10:弱堿性范圍。有利于氨氮的吹脫去除,也是某些除磷藥劑發揮效果的條件。
pH 11-14:強堿性范圍。具有強腐蝕性,適用于特定工業廢水的預處理,但會完全抑制微生物活性。
二、pH值對污水處理藥劑的影響及選用原則
1. 混凝劑與絮凝劑
pH值直接影響混凝劑的水解產物形態和表面電荷特性。聚合氯化鋁(PAC)在pH 6.5-7.5范圍內效果最佳;聚硫酸鐵(PFS)適用的pH范圍較寬,為5-8.5。鋁鹽在pH 6-7時除磷效率最高,而鐵鹽的最佳除磷pH范圍為7-8。當pH值偏離最佳范圍時,不僅會降低處理效果,還可能因投加量增加而提高處理成本。
2. 生化處理藥劑
在硝化過程中,每氧化1克氨氮約消耗7.14克堿度,pH值需維持在7.5-8.5以確保反應順利進行。反硝化則恰好相反,每還原1克硝酸鹽氮產生3.57克堿度,最佳pH范圍為7.0-7.5。當系統堿度不足時,需要投加碳酸鈉或氫氧化鈉來維持適宜的pH環境。
3. 氧化還原劑
不同類型的氧化劑對pH有著特定要求。氯氣在pH 6.5-7.5范圍內消毒效果最佳;二氧化氯受pH影響較小,在pH 6-9范圍內均能有效作用;臭氧在酸性條件下更為穩定,氧化效果更好;而芬頓試劑則必須在pH 3-4的強酸性環境下才能產生足夠的羥基自由基。
4. 污泥調理劑
陽離子聚丙烯酰胺在pH 6-8的范圍內脫水效果最好。當pH偏離此范圍時,需要調整藥劑類型或投加量,必要時需先調節pH值再投加絮凝劑。
三、實踐建議
在實際污水處理過程中,建議采取以下措施:首先對進水pH進行連續監測,建立預警機制;其次定期開展燒杯試驗,確定不同水質條件下各類藥劑的最佳投加量和最適pH范圍;最后建立完善的pH調節系統,確保在投加特定藥劑前將水體pH調整到適宜范圍。
理解pH值與各種水處理藥劑的協同作用關系,是優化處理效果、降低運行成本的關鍵。通過精確控制pH值,能夠顯著提高污水處理系統的穩定性和處理效率,實現達標排放與成本控制的平衡。

